一个社会的脆弱与顽固

新年伊始,这个世界不仅没有消停些,反而像开了锅一样,冲突加剧、空袭、暗杀、地震、撞机等事件此起彼伏。相对于这个世界的热闹,中国社会真的显得有点沉闷。

一位名为“罗文益”的公知在《2024年,纵欲之年》一文中写道:

……发现很多人,经过了这几年的折腾,最大的感觉就是“欲望的消退”,20多岁也有、30多岁也罢,到了今年下半年,突然感觉对很多事情失去了兴趣。

比如说“电子阳痿”,就是对打游戏失去兴趣,现在在年轻人里已经非常普遍了;还有喜欢数码产品的,折腾手机、平板、NAS的,现在也早就不关注了,一部手机从2019年用到现在;还有喜欢搞hifi的,也就是烧耳机、音响的,今年连歌都不咋听了。这简直不是电子阳痿,这都快生活阳痿了。

要说这跟经济环境、收入不景气有关系吗?确实有关系,但哪怕不差钱的人,热情也消退了不少,换成流行的话就是,“感觉身体被掏空”,就是感觉活得特别无力,所谓过日子就是被日子推着走而已。老实说,这种“无欲无求”的心态,一般是活到40多岁、上下都没什么牵挂的中年人才有的,那时候激素消退,身体也有好几项指标不合格,确实有点看够了尘世的“无意义感”,也即是中年人必然遭遇的“存在主义危机”。

可我现在看到的是,哪怕是小年轻、刚出校门的,欲望的程度也非常低。比如从风气上看,现在的年轻人,不管咱怎么定义,确实是佛系了太多,没有那股冲劲了,几乎所有人都特别求稳。

想起我以前还是愤青的时候,就说我们这刚毕业的人太苦了,多年轻的人呐,一毕业马上就面临买房、在大城市扎根、找对象结婚的流程,等于是毕业的一瞬间,就从青年跳变成了中年。但是说实话,咱毕业的那些年,移动互联网才刚刚起飞,全中国到处都是机会,每个人都不满意,最不满意的就是“那个成功的人为什么不是我”,所以每天都在吹各种概念,总觉得自己将来肯定能干一番事业。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年轻人,无所谓,混口饭吃就行;如果真遇到要处理的事儿,比如说面试、买个新东西,无非是打开小红书,搜索各种攻略,然后就跟做菜一样,一步步照着学就行了。

我现在的一个判断是:疫情+2023年,看着如梦似幻,但其实狠狠地加速了一把,就是把很大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给加速到了中年。也就是说,之前的,“年轻人一毕业就成了中年人”,那还是牢骚,现在确实成真了:三个世代,包括80、90、00,三代人在疫情后同时成为了生理与心理上的中年人,以至于整个社会有种“中年社会”般的暮气沉沉

怎么办?

一个社会的活力、朝气,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比如说本文的第一个版本,就是说经济的,包括生产端的创新乏力、消费端的需求不足……但我后来给删掉了,主要是觉得说的太宏大了。

我觉得活力与朝气,是跟每一个鲜活的普通人有关的,必须是普通人本身觉得日子有盼头、生活很精彩、值得继续追求下去才行。宏观上的政策效果确实有,至少能把氛围给带一带,氛围有活力了,活力自然就会传染。那什么样的政策才是当前需要的好政策呢?作为一个做内容的,我觉得必须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天大的好消息。

至于这个好消息是什么?我觉得它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1.至少一半的中国人都懂这是个好消息,也就是说这个好消息非常直接有力、谁都能看懂、谁都知道是好事;2.一定要出乎意料,很具有传染性,比如说我知道了,我恨不得马上告诉我所有的朋友。

有这样的好消息吗?我这颗脑袋暂时还想不出,可能收复台湾算是一个?当然,这样全民性的好消息,确实难造、成本太高,如果2024年真没有的话(大概率没有),那我们普通人可能得好好想想,怎么自救了——不管是80、90还是00后,都不得不自己找回自己的欲望。

是的,欲望。

我们以前喜欢说,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意义才是人活下去、活得好的动力,但我现在觉得什么意义都是狗屁,光是想到这俩字我脑壳就开始痛了,我们应该活得更低级一点,就为了欲望而活。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2024年的一大生活策略,就是要及时行乐、满足自己的私欲。

……

不知大家读了这篇文章,感觉如何?昨日主课,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奇怪的性产业》一文,有的同学说,真不理解,怎么还有这样的事?

我们的孩子相对比较单纯,他们接触的、看到的都是社会的光明面。那么如何面对社会的阴暗、虚伪和险恶,大概也需要打打预防针。在讨论上文之前,我们不妨读读孩子们昨晚整理的学习笔记。

【孩子们日知录选编2024年1月4日星期四】

◎早上主课讨论“男女观”、“性”话题。碰到这类问题,受世俗观念影响,容易从一个道德制高点,以观察者的角度去批判,而把自己抽离出来,有点像象牙塔里做学问的感觉。

“生死观”、“男女观”、“成败观”,这三者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大事,需切身去体会,时时保持清明,洞见一切妄作。定而能虑。所谓“慧眼”,就是心无所动,才能以静制动,对一切乱象有细微的觉察,方可知止。

“人最大的懒惰是思维懒惰”,时常突破习惯思维的局限,很需要“勇”。要超拔,时时不离“一”,即时时在正道上,生生不息。

◎今天的朝会很是充分,由一篇来自“卢克文工作室”关于“性产业”的文章,配合《乐记》所阐述的“男女观”而深入探讨,十分饱满、清晰了。一时竟不知从哪谈起。

有不少同学在分享时,都提到了“藏镜人”这个话题,实际上细细想想的话,还有些模糊。我们不能将这些现象的原因,简单归之于一小部分人。其实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在这样一股“集体意识”的洪流中,很容易迷失,或说“身不由己”,只能被推着走。那么是怎样一种“集体意识”?你不好用某一个词去定义它,因为好像很容易会落入两端。所以“物化”这件事的背后,是对“天地之心”没有肯定,所谓“纵欲”与“禁欲”都是这个的表现,性质是一样的。所以但凡不依“了义”,那就都是二分的、对立的。无一例外,都是因为“我”的偏差。

不要将“欲望”看作是什么洪水猛兽(从现实层面上来讲,大陆目前就属于这个态度)。孟子讲“可欲之为善”,这句话看似与我们的“经验”而言是无法理解的,是冲突的,但实际上却恰恰触碰到最根本的,“如理”,而“作意”,关键不是“纵欲”与“禁欲”这样的二分,而是惟微之道心。就像老师所言,无论这个现象多么复杂,大而化之,回到解决之道,是你怎样看待?人心,需听从道心的指引,就是让内在那个更成熟的“我”来做主。这个上面若错乱了,即“非如理作意”,乃妄作,最终只有一个下场——凶。故唯有成圣。“圣”有通达之意,就是这个!如此才是真自由。不要太把人世间的一套当回事,所以孔老夫子有其警戒,即“毋意,毋固,毋必,毋我。”

那么应如何拨乱反正,导之以正?像刚才所提“回避”,大概是不究其根本的。惟有靠文化,以文化之,礼乐能帮上这个时代的大忙。礼乐之大义,畅时代之慧命也!

“告别平庸!”——虽千万人,吾往矣!

◎今天主课,又辨明了“男女之位”,谈到“物化”一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切事物的背后都有其道,一以贯之。在平常中要去洞见隐于世事之常道。世界走到今天的模样,都来自以往无数人的共业,而“天地圣亲师”,一直到“我”,如何选择?“如理作意”,欲穿越人类意识的迷雾,要沉潜回到自心光明的良知,神形不二。你的对待超脱了“物化”,这个共业就可以从“我”这里转变。

今天是最后一天在适耕庄学习,对这片土地,以及这里的人都有些不舍。晚上有一场感恩宴暨送行宴,大锣鼓、南音和侗歌声再次响起,每一次为不同的人奏响,其中又有一点新意。文化就是用来交流的,世界的乱象也惟有将“天道”以文呈现,化育人心,这就是礼乐吧!

孩子到了十四五岁的年龄,应当引导他们去探讨社会的各种复杂现象。但如果没有那个“一”为依止,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那是浪费时间。就像有的人爱读书,因为没有一以贯之的方向(或曰核心),书读得越多,脑子越乱,还不如少读些书。

不少人爱学佛,常打坐,以为学佛,守住一份清净,就是“不思维”。大错!特错!学佛的目的是要“正思维”、“善思维”,而非不动脑筋,守一份死寂,或耽溺于禅乐。

“如理作意”中的“理”,天理也,而非任何人为的道理。“大礼,与天地同节”的“礼”,即通天理。故将《乐记》与《凡夫菩萨行》共参,可知“礼乐教化”,即“内圣外王之道”也。

呜呼!吾辈小子,当精进勇猛,做一代新人!帮助这个世界回到正常化!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