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3年12月25日星期一
昨日白天,在福建会馆的朋友陪同下,去看计划中的临时课室和一日三餐的场地,孩子们除了轮值做饭的同学,都在住处休整。到了晚上,步行十几分钟去潮州会馆负责的仙法师公古庙,与当地的锣鼓队交流。
现场交流的效果不错,据会长介绍,他们的锣鼓队重建时间也不长,之前中断了四十年左右,原来的乐器也都遗失了,现在有一位大锣鼓的师傅愿意来义务教,所以又购置乐器,重整旗鼓。我们的孩子也上场,用同一套乐器演奏,更有朝气。当地朋友都很称赞,说有这么多孩子来学这些,太好了!当地的年轻人都不学,学校里更不教,要不是祭祀生活一直保持,就真断了。
离开国门,来到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对“什么是精神的凝聚”更有感了。若无一个共同的信仰,一定是人心涣散、四分五裂。仅仅是靠提高经济生活水平是不行的。1949年之后的新中国,用了七十多年,走完了西方工业文明以来两百年的路,在现代科技和经济领域,发展迅猛,然而我们的灵魂似乎迷失了。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高层领导人很清楚信仰的作用,但是陈旧的那套政治宣传语言,是不能替代人们生命里面长出来的信仰。海外华人,大多有思乡之情,也关切中国的发展,中国有实力了,他们同样很受鼓舞,然而对待我们形式主义的那套“统战”方式,很难真正产生亲近感。
大家有没有想过,在不同的朝代,为何华人一批批离开故土,到异国他乡来拓荒?不是他们有传教士的精神,而是迫于生存的考虑。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做“内卷”——不错!因为中国的内卷、内乱、内斗、内战,所以他们的先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背井离乡,不得不到海外发展。包括新中国之后因政治迫害,离开祖国的父辈、爷爷辈,这份苦痛的记忆并不久远。所以,他们心中的这份伤痛需要被听到,被看到。
经过斟酌,我们决定未来两周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地,定在福建会馆负责的保安宫。这里距离住处也近,一日三餐操作起来很方便,环境洁净,容易安定,不被打扰。
像遍布台湾和东南亚的“保安宫”之类“地方信仰”是怎么回事?台北老城有一个香火非常盛的保安宫,我曾经专门去考察过。位于台北市大同区哈密街上的保安宫,俗称大龙峒大道公庙,主祀道教保生大帝。由于宫庙里敬奉着各路神灵,所以通常百姓也搞不清楚,只是取其“保佑同安”之意(因为创庙者为福建同安人)。
保生大帝的原型为吴夲(tāo),公元979—1036年,字华基,北宋福建路泉州府同安县积善里白礁村(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人。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吴真人生前为济世良医,受其恩惠者无数,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闻名遐迩,民间尊为“神医”。乡民建庙奉祀尊为医神。著有《吴夲本草》一书。保生大帝是福建省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现大陆、台港澳和东南亚有2000多座供奉吴夲的保生大帝庙宇,信众近亿人,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神之一,保生大帝已成为福建闽南、广东潮汕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及东南亚及中国大陆十大姓氏之一吴氏后代所共同信奉的道教神祇。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族群,乃至一个国,一个天下,若精神不能凝聚,并上达于天,那么一定是不安定的。作为个人而言,容易陷入得过且过、游戏人生、虚无主义;作为国家而言,维护稳定的成本一定会很高。由此可见,一个国的内政与一个人的内政(内修功夫)完全一致,表现在外,当然就不是靠武力解决问题。必要的国防武备,只是保护自己的底线;国与国之间相处的正常方式,就是外交。而最高明的外交,莫过于民间自然、正常的文化交流。行王道于天下,须知“天下归往”之意。
你有钱,别人未必会真心佩服你。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也是如此,若只是因为经济利益,与你交往,能沾光,有所谓发展的“红利”,还不是真心的朋友。中道今来,近者悦,远者来,中国在这条路上,还需要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行动。令人欣慰的是,夸父班草原班的孩子已经走在前面了。
【孩子们日知录选编2023年12月24日星期日】
◎今天是在这里的第一个整天,已经逐渐熟悉了这里的环境。这里很热,太阳很大,所以走一点路就会出很多汗,但这样反而让人感觉更舒畅,也更健康。
晚上,我们去与当地的大锣鼓老师们交流。这里与潮州相距千里,又隔着汪洋大海,但在文化上,尤其是礼乐上,依然可以高度相通,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以文化之,穿越重重阻隔,回到人心本来的面目,自然就是一家人。
◎早上去一家茶餐厅,吃了咖喱粿条,非常香。“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说的是用心之道。美食亦如音乐一般直接相应,非常美妙。五味调和,火候宜中。
中午前往保安宫吃饭,与秀姑神一起用餐,感觉不太一样。吃完饭进庙敬了香。住在庙旁的阿婆介绍说,这是她的阿婆从中国带来的,无论是生病还是工作不顺,都有求必应。信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一天政府就主动来人把这块地批给他们盖庙。有德之鬼为神,看着香火袅袅,升起一份敬佩。
晚上去到潮州会馆交流大锣鼓,看到当地王老师行云流水的鼓点,听到文乐中仍然保留着中国人心中的韵味,升起很多感触。华人同胞遍布四海,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年,历尽风霜的把这份文化的血脉传承下来,在这个貌似安乐的时代,是否会遗失呢?作为中国人要有对中道的信仰,不论总是对着什么祈福,想得到安乐因,惟有活出你自己。与当地的华人用同一套乐器可以共鸣,妙不可言。祝福所有人类,能知道天命在,信步回家。
◎来到马来西亚的第二天,说下就下的雨,闷热的天气,多变的天空,充满市井气息的街道,各种各样跟我们热情打招呼的老乡,楼下的粤语歌……体会着这里。
晚上去了潮州会馆,看他们的锣鼓排练,相互交流,果然礼乐是最直心的,一下子没有了内外之别,两边打法还是很不一样的。不过最核心的潮州大锣鼓的精神,潮州人化到生活里信仰,这里的人可能就体会不到。今天是平安夜,到处都在狂欢,但我们却打了一晚上锣鼓,感觉很不一样。忽然想起了去年《平安夜的木铎》的主题。锣鼓要更响些,唤醒这个时代的良知,把光明凝聚。
◎看着路旁陌生的房屋,电线杆上密密麻麻的乌鸦,草地上胳膊长的蜥蜴,标识上的马来文和街上不同族群的人,都让我切实地感受到,这里是异国他乡了。陌生和警惕感是有的,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还要走出去,走进广阔天地中。
午餐和晚餐都是在保安宫吃的,以后这里竟是我们上课的地方了!晚上去潮州会馆排练的地方,跟当地老师们交流,听着他们演奏《画眉跳架》、《北山茶》、《拜堂》等耳熟能详的曲子,仿佛是在潮州。有这么好的机会和条件让我们在这儿学习,定是十分感激的。
昨晚烧烤摊前系围裙的小孩,我也看到了,心里有些五味杂陈。长辈们惜物惜缘,是因为他们经历过苦日子,我们得到的太容易了,反而要去学会“珍惜”二字。感谢马来西亚一程,所有帮助和支持我们的人!
◎昨日经过一天的奔波,终于到了马来西亚。我们落脚在一个叫“适耕庄”的村子,这里很平常,也没有城市里那般“急急忙忙”的气氛,路边的小店客人来往随意,都很放松,挺自足,也有独属于他们的一份安泰。初来乍到,觉得很新鲜。这里的确与中国的性情不太一样,大家都很热情,不经意间的一眼对视,便会露出一个灿烂的微笑,也会与我们笑着挥挥手,虽语言不通,却也觉得他们格外的朴实、可爱。在“亲民”,便是如此不分国界吧,就是认肯良知本在。
吃过晚饭,我们便一起徒步去到了一个港口边,那里有当地的锣鼓队,我们过去与他们交流。潮州大锣鼓流传到马来西亚,至今应该也有百年了吧?与我们打的还是不大一样,带了些马来人的性情,也很可爱,只是感到还是与“中原正声”有些出入,似乎没有那么自信了,也少了份从苦难中转化成无限生意的力量与希望,联想到今天的学习日志,心中不免有些沉重。这次虽才来这么一会儿,却也打破了我许多的妄想,明白了没有信仰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百年以来的中国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灵家园的冲击,很多人迷失了啊,不明白也找不到何谓他们的“家”,他们的“本”,这些华侨,也一样很可怜。
当今,我们就要冲破这些迷雾,重新回到天地的怀抱中去。走在去做交流的路上,感受着这个小镇,似乎又找到了以前在家中小区散步时的感觉,热浪滚滚,却感心安。
(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