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023年11月16日星期四
昨天,早上从三点五十起床,正常整理学习日志,晨练,主课,然后陪着各路来访的客人,参观,讨论,一直忙到晚上十二点,才回到办公室。
平日陪着孩子们,作息很有规律,除了带孩子们晨练、晨读,其他时间悠哉悠哉。昨日这情形很难得,虽然一直没停,但并不累,心里很踏实,很欢喜。朋友们都是百忙之中,抽空来到冀州,都因“道安天下”这个发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统文化基金会的和女士,谈到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现状的看法以及他们的努力,十分感动!和女士说,对于过去七十年“人本主义”的教育,大家都在反思,为何教育的水准普遍在下降?如何才能做好真正的“人”的教育?
“伦理;道德;因果;圣贤的智慧”——和女士说,真正好的教育不能离开这四个基本因素。吾深以为然。“伦理”不是谁的规定,而一定是合乎天道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合乎天道的人世间的秩序,非所谓儒家的专利。“道德”非通常理解的道德规范,而是与天道相呼应的天德,对此有感,才是真道德;“因果”是宇宙的法则,违背因果,肯定要碰壁;至于“圣贤的智慧”,是各国各族传统文化最珍贵的智慧遗产,因为有古圣先贤的智慧传递,人类文明才得以赓续。
和女士说他们在组织和平论坛的同时,也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实践,并计划在巴黎城里办一所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制的学校。教育是根本,而优秀的师资是保障,真正的人师须具备“真诚的爱心(至诚);牺牲奉献的精神(忘我);恒久的耐心(恒心)”。
“从圆满出发”,而不是从局限的“自我意识”出发,就能超越所有意识形态的局限。无论是在道安寺座谈时,还是在玉泽园餐厅讨论时,伙伴们的分享十分真挚、令人鼓舞。“无条件地爱一切众生”,即“天真的爱”,这个力量很大!
姚越老师提到一首英文歌,是小朋友唱的,歌词大致意思是:上帝爷爷你别愁!你有困难,我来帮你!——赤子之心,即天地之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个“心”,即天的心,就活在我们每一个人心头。
夜深了,姚越老师追问我,你心中的图景是什么?我没有犹豫,回答八个字——“道安天下,礼乐大学。”从2003年立品的创办——“自觉·觉他”【“致力于中国人的心灵成长和文化重建”】,到2014年辛庄师范的创立——“自明,自然,中肯”【“成为所有教育同行的陪伴者和支持者”】,到今天大美生生推动的“道安天下,礼乐大学”【“重建天人之学,回归天人生活”】,都是不断“明明德”的过程,这期间,最大的体会是对“亲民”二字的感悟越来越真切。
无限感恩!唯有祝福!
【孩子们日知录选编2023年11月15日星期三】
◎朝会上,黄老师邀请到姚越老师来给同学们做分享。老师分享了很多,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分享了一首歌,里面有八句词,分别是:“看见你,尊重你,对不起,请原谅。看见你,抱抱你,谢谢你,我爱你。”我跟着姚越老师小声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老师给我一种很强的亲和力。回想起一些曾经的往事,眼里有了些泪水,忍住不要落下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宽恕他人,等于原谅自己。
◎今天主课看了两集刘森老师谈乐器的视频,其中讲到“相同,共同,不同”。“相同”就是每一种乐器奏出的乐律是一样的,可以相合;“不同”是每种乐器材料、音质不同,各有性情;而“共同”乃是礼乐之殊途同归,天人相合,人心汇通。大锣鼓和侗歌就很明显,众人之乐,每个人的心音都在一起交感,是以可以数队齐奏,万人同歌。
今日与一位对生命有很多思考的同学聊了会天,她有一些疑惑,我觉得对礼乐的一点体会可能会有一点益处。礼乐就是生命的实践,一个人能活出一幅作品,子不语“怪力乱神”,神怪存而不论,是肯定人人可以证道,礼以节人,乐以亲和,致良知。“得道”不是躺平,“解脱”、“无为”不是洁身自好,而是行道顺势而为,得中。礼乐是人类的本性,打成一片,移风易俗,变化气质,重在力行。
◎朝会看了刘森老师的视频,一时间非常想念刘森老师;他将中国礼乐讲得特别透彻、简单易懂又有趣!刘森老师说的“律有数,韵无穷”印象很深。
下午与以往一样学习大锣鼓,我们将《庆丰收》与《关公过三关》学得差不多了!很有趣。尤其是《庆丰收》,苏罗一响,真有秋季大丰收的喜庆之感!!特别喜悦!
晚上有幸可以去给联合国来的客人们唱侗歌。侗歌真的很自然,就如老师昨天说的,侗族人温良可爱,唱的歌也是有感而发,由心而出,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所以可以深入人心,感染人。唱的时候脸上也很自然地有了由内心发出的笑容。法喜连连!!!
◎今天主课看了两集刘森老师大美乐教的纪录片,很感慨礼乐文明的不可思议。八音克谐,神人以和。中国有着一套完整的乐教体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又融入到整个大文化当中。“相同”,“共同”,“不同”组成交响。礼乐文明的特征在于和而不同。“唯乐不可以为伪”,都是体贴着心底流淌出来的,世界都是一心,相融才能发展。越祥和,图景越大,与日月同其光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才是大生命的音乐。
主课请到苏州礼乐乐器研究所的杨萍老师分享,也谈礼乐。既是化育,又是凝聚,大生命的礼乐,一定是最光辉饱满的,振奋人心。
【来自潮州小分队的分享】
◎“唯乐不可为伪。”
凌晨四点,我们出发去饶平给“曾氏家族”打大锣鼓。从开场在外面打到祠堂里面,家祭演奏完文乐,又到外面接着敲。一打起来就连着半小时,各种曲子换着法打。整场活动都给人一种悠闲的感觉,没有彩排每个锣鼓开始前我们甚至不知道要打什么曲子,就这么随机奏起来了。正式,却不像表演,实实融进生活里。
今天来帮忙的大都是艺校的中学生,年龄和我们相仿,个个都是出色的司鼓。有的同学已经跟王老师学了十年。他们在学校的锣鼓社团,看上去很“社会青年”,实际很真诚友好。锣鼓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因此他们的精神面貌很是上扬。乐能化人,妙就在体用的一点一滴。潮州大锣鼓背后是生活的安然和为人的从容。学锣鼓也不单在学技巧了。泰然自若,不断松下来,慢下来……
◎今天早晨四点左右,出发跟着王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去参加曾氏祖庭的祭祖仪式,到中午吃完饭后才结束,回到住所后近三点。
整个过程一直在被曾氏族人的状态和王老师学生的技艺所震撼和感动。一群人熙攘着就开始了祭祀,伴随着锣鼓,他们没有多么肃穆,但一直有一份很亲的敬意。上至老人下至抱在怀里的小孩,村里的、各地来的、学校上学的学生等等共千人齐聚一起,他们也许互相不会全认识,但密密麻麻站在祠堂里,一脸虔诚地三拜九叩首,然后起来的时候所有人齐喊一声“兴”时,总觉得人心是凝聚的。
见到了王老师在职高的学生,才明白什么叫做台下十年功台上十分钟。无论文乐、铜器还是鼓,因为已经练得登峰造极,所以已经开始享受其中。他们虽然没有上香叩首,但锣鼓一响,祭祀早就已经开始了。把这生命放进天地的大乐中,投入,尽性。被礼乐熏习了这么久,他们的眼神跟其他社会的同龄人不太一样。有精神。
——乐,可以启发我们的智慧,由懵懂变为清醒,成为大人。激发美好,拥抱世界。
◎今天可谓充实,早上四点,出发去参加曾氏祖庙的祭典,一场一场敲到十一点,结识了锣鼓队和职高锣鼓社团的叔叔、哥哥、姐姐们,体验到了锣鼓队的出演,见了世面。出乎意料,大家都很友善、包容,也感受到潮州本地人打大锣鼓的状态是特别松的,相互瞅瞅,相互补位,非常自在,锣鼓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生命,所以便不是为了出演而出演。而在祠堂观礼家祭时,满堂族人齐跪叩首,起身时齐喊一声“兴啊!”众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中华文明这条命脉是默默连接在人心中的一片诚心。看着学长们上下飞扬的鼓槌,打起来就不含混的手,觉得有这样的面貌,便不会有人得抑郁症了。
下午去久违的菜市场买菜,转一圈出来手提着袋子,望向天空,天高云淡,感觉这便是在真正的生活啊。此时似乎觉得离夸父班的“语境”有些远了,但这好像才是自己更真实的状态吧。而无论在哪里,都是心要安住,事要到位。
(瑜雯、中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