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见的科学技术、巨量物质财富、便捷的交通通讯,也造就了市场经济制度和现代民族国家。与此同时,现代化也在动摇人类的内外秩序。向内,人们陷溺于精神的内耗与人伦的解体,无法为自身价值和人生意义找到经得起省思的坐标;向外,人们在高度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法则中随机沉浮,且面临自然环境失衡、技术发展突破伦理底线、国家间争斗不断升级的困境。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逐步背离中国古典精神的进程。若无其他要素平衡,现代化越深入,现代性痼疾便越深重。现代化带来的众多利益并不必然让我们过更善好的生活、成为更好的人。而人之能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能不停歇地认识自己、造就自我,并由此不断外扩,认识他人与万物,造就环境与时代。也就是说,“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关键在自知、知人、知时。


沉湎于现代性之中,人将自我物化,用外在的、数量化的尺度衡量自身的价值。人的一生,被异化为时代机器的运作过程:拼尽全力“卡点”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生产消费,再输入、再产出,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咽气。类似思想倾向在现代世界不断复制,人们随波逐流、汲汲营营、浑浑噩噩、洋洋得意,疲惫而空心,在虚无主义的大海中随机浮沉,无有归宿。
然而,哪怕在这灰暗恐怖的图景中,我们总还是不由自主地向往自然,期待可共学适道的知音,期盼天下一家的大同世。并非人的仁义礼智失“真”,而是现代性无法给德行的潜能一个“真”的证明。现代思想已走到末路,无法呈现完善的人类生活图景。调转视线,回到华夏文化的源头,重新理解人自身,正当其时。
站在大时代的岔路口,我们该往何处走?何以为“中国”,中国之“中”意味着什么?中国之为“中国”,对于现代文明的正朔、对于人类的未来有何意义?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带着现代中国的经验,回到中国古典精神中重新理解自身。这就是我们读经典,尤其是《春秋》和《春秋繁露》的意义所在。



在华夏文化的视野中,人超拔于万物,为万物之灵。人既非从属于天地的被支配关系,更非人定胜天的支配关系,而是同生共荣的平等关系,与天地并列的三才之道。人与天地的平等,在于人和天地一样系出同“元”。区别在于,天地自然、恒常地依循“元”运行,人本性中的“元”却要经过后天的培育、充实,才能使良善种子化育成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人与动物的一线之隔,就在于“元”的潜能是否能成功地结出仁义礼智的果实。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人道与天道相合,人应从观察、体会天地运行之道,总结出人“生”之道;循顺天道,修养德行,下学人事,上达天命,己立立人,成己成物,最终达至内圣外王。
所以我们要“奉元”。
毓老师说:其他经书尚可以自学,唯有《易经》与《春秋》需要师承。欲一窥《春秋》堂奥,就无法绕开汉朝醇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董子为汉朝儒宗,以《春秋》贯通五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人刘向称其“有王佐之材,雖伊呂亡以加”。朱子评价:“汉儒惟董仲舒纯粹”“识得本原”。今天流传的《春秋繁露》虽为后人编纂,但仍是古代解释《春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毓老师说:“孔子以后,我们最强调董仲舒” 因为他有本有原。董子思想之本在探究天人之道,阐发人该怎样修己、正人、济世,才能顺应天道,成就“充实而有光辉”的人生。
《春秋》呈现人的下学上达之路,因而深得华夏文明之精华;在人心惶惶、乱象纷呈的当下,也深具时代意义。毓老师说:“没有比《繁露》更启发智慧的,难读,可是下了工夫就取之不尽。”有本有原,才能生生不息,日新又新,以古人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繁露》这本书要好好玩味,体悟多了,就知道这是药方”,启发我们:何以“中国”。




■ 01
经学课还是依旧的有趣!
昨天老师讲的“孝”和“悌”时,想到了今年祭孔的“敬长礼”环节。“君子入则孝,出则悌”,“孝”是对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长辈,而“悌”就是对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辈。在这个时代,很多人不仅不“悌”,还不“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那就是断根!
其实经典里写得明明白白,只要认真读,还是可以读出深一层意思的。在这一整个时空里,有阴就有阳,“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每个人都有分别心,只是有些人在有了分别之后,还一视同仁罢了!
颜老师的课依旧“循循然善诱人”,让我们乐此不疲!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节选
■ 02
今天的经学课继续讲“祭祀”。祀天祭地,实是反察诸己,有诚乎?有敬乎?天地就在我心中,此谓“天命”,是人之根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想起张校长说的:“如何提升我们的典礼?无他,内修而已。”
祭祀是国之大事,亦是人之大事。格于上下,王于天下。为己之学,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修德以来,化成天下。大道之行也,这是我们的心应回归的方向。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节选


■ 03
今天主课是颜老师上的,讲到礼乐之义,很有感。为什么要过礼乐生活?一个是陶冶性情,变化气质;一个是培要分辨力,知好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我们要知什么是合乎礼的,不会分辨,就被带跑了。颜老师也讲到根本自信,不建立根本自信,不能泰然自若,很被动。而孔子就不同,身处何处,总是主动,知天命。建立了根本自信,才和天接得上。
● 建立根本自信,发挥历史主动。
——夸父班同学《日知录》节选
■ 04
玉泽园里响起琅琅书声。经学班同学,排队吃饭也捧着《学庸论语》背书。颜老师说“你们的热情高涨,出乎我的意料。”
课前闲谈,问到毓老怎么背书,颜老师说,你们要听实话吗?“毓老小时候每天都要交背书作业,交不出,那就要到祖宗牌位前跪着背。你们可以到‘天地圣亲师’牌位前跪着背。不会跪一壮观的大排吧?”教室里笑声和着阳光,响成一片。
今天读《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文章谈六家的核心观念,司马谈的评论,究其长短。六家各有所长,各有所本。司马谈认为道家能采各家之长,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而孔子被称为“圣之时者也”,并不是司马谈笔下“博而寡要”之儒者。颜老师说孔子是“仁者里的战斗机”,又说毓老百岁还想学上互联网,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活在今天,一定是“Fasion”的,会用手机,会上网。这样的金句,常常引得孩子会心一笑。
颜老师时常会抛出一个一个问题,步步深入探讨关乎生命的根本问题。孟子说的“学问之道”,是什么呢?同学说:“求其放心而已!”颜老师击节赞叹。放心,就是把心神找回来。找回来,即尽己性,尽人性,尽万物之性。
——经学课助教老师日志节选




颜铨颍 老师1983年生,台湾云林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博士。师从爱新觉罗毓鋆先生十年。台湾中华奉元学会发起人、首届理事。曾供职某世界500强企业智库,现从事国学弘道事业。
与范暘沐博士合作整理《毓老师讲〈春秋繁露〉》(台南:奉元出版社2020年)、《毓老师讲〈春秋繁露〉》简体中文版(北京:华龄出版社2022年)、《爱新觉罗毓鋆先生札记选集》(台北:中华奉元学会2021年),发表《何谓奉元─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刍议提纲》等文章数篇。

时间:2025年5月1日-5月5日(为期5天)
地点:河北枣强大原书院




– 以个人名义报名,学费2000元/人;
– 原“三一项目”同学们、大美志愿者、奉元班同学们,可免费参加;
– 带老人一同参加,老人免学费(65岁及以上);- 食宿、交通费用自理。

有意报名者请填写以下报名表,收到报名信息后,联系人会添加您的微信,以进一步完成报名。
扫码提交报名表
▼

咨询联系人: 淑珍老师
微信号:13609665458(手机号同)
微信二维码
▼

报名完成以缴费成功为准。
主办者:大美生生
九州之首,鼓舞中华!
五一冀州共学营将开设精彩纷呈的共学课,
欢迎更多的朋友们三代同行,来道大过礼乐生活!
本文照片来自冀州共学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