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天大有,顺天休命

德成之行大合影


今天是中秋,夸父班新生放假,回到父母身边。老同学则一同回到冀州玉泽园,进入新的学习旅程。

昨天上午,孩子们以饱满的精神参与了祭孔。下午,听了谢茂松教授的报告,非常受鼓舞!我自己的感受是:

一、高兴。中国有这样的大学问家,是我们的幸运!

二、惭愧。谢教授对孔子、对毛泽东的解读,让我觉得自己的肤浅,学不可以已,定要戒骄戒躁!

三、欣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可大可久的中国,生生不已!

天火同人之后,是火天大有。《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昨天下午谢茂松教授讲座现场

# 夸父班草原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

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

■ 01

今早有幸在孔氏家庙观礼家祭。在迎神时,孔子牌位一放上,心中肃然起敬,感触很深。祂是真实存在的,祭祀也是与祂的一种沟通方式。只不过这种沟通不是语言的沟通,而是精神上的联结。敬天法祖,续那个华夏儿女一脉相承的祖气,“通古今之变”,“以类万物之情”。

在三拜九叩时,心里非常虔诚,很自然,没有“我”的造作。所以每一次头磕下去,都是向孔子致敬,向他活出的精神致敬,同时自己也活出这样的精神,做祖先的好子孙,做子孙的好祖先。

西昆祭孔 · 家祭现场

■ 02

在格外美丽的夕阳下,大家与张老师、孙老师合影,正式完成了这次的祭孔。最后老师也感动得流泪,很感恩老师们,圆满地完成了又一次合作。

下午有幸听了谢茂松教授的讲座,长达两个半小时。百感交集,也可以说非常开心吧!谢教授讲的是我们相对熟悉的语境,却是用别样的表达方式,听得别有新意,因为是用贯通古今中西的学识,加自己对生命的体会。谢教授也并不像众多知识分子,而是极为朴素、落地,“实”

西昆祭孔 · 公祭现场

■ 03

今天,又到了祭孔的日子。但可惜这次因为厨房值日,早上的家祭连观礼都不能去。幸好上午的公祭还是可以参加的。九点二十八分,公祭准时开始。站在殿前的人虽然不多,但放眼全球,我们这一小群人就不孤单了

老师们先奏响了《正宫端正好》,虽然乐队配置不高,但却胜过那些所谓的祭祀音乐不知多少倍。随着曲子的结束,我们与孔子之间似乎出现了一座无形的桥。接着一个一个仪式的进行,配上了鼓乐,这个礼好像就活了。果然是“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啊。

下午,我们终于迎来了谢茂松教授的讲座。谢教授先讲了两章《论语》,这两章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谢教授把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讲得很到位。与他文章中的有些相似,但亲口讲出来的又比文章中的更加精彩。虽然有不少语气词,但句句铿锵有力,直击人心的最深处。连黄老师、王院长等在座老师都对他十分钦佩,而我们则更不用说了。● 《论语》是为己之学,安身立命之道。● 不学五经,就不能理解《论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传统不是博物馆,它是活的,如流水般,代代相传,不舍昼夜。● 《论语》是一本非常薄的书,只有把自己的生命经验放进去,它才能厚。● 公门之中好修行。● 德才兼备,学仕一体。● 礼义,是人与禽兽的区别。● 习就是内化,去实践。

● 制度没法完美,但人可以活出完美。

公祭现场奏鼓乐

■ 04

今天是十分郑重又平常的一天。时隔一年,我们又在西昆参与了祭孔典礼。此次自己的身份,又有不同,作为家祭的观礼,公祭的乐生,更完整地体会了整个祭祀。

下午请我们慕名已久的谢茂松教授来给大家讲课,同样饱满。感慨其实国家一流的学者关心的,和我们是一回事啊。上下同心,其利断金。谢教授讲了“从孔子到毛泽东”,其本是当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讲得特别清晰。想来就是像教授所说,中国的学问是“实学”,是为己之学,为的是自己安身立命(我们的天命),是需要生命的实践体验的,其中的智慧是随着体会增长的,到了火候就清晰了。这便是功夫。不论孔子和毛泽东,都是把自己放进世间,放进人民中,务实,感通,便能清晰,认那个背后不变的“一”,从圆满出发,而回到圆满。

中国是德性的社会,依的是明德、良知,元亨利贞,所以可大可久。这份连续亦和中国人性情有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此礼乐可以在此时帮大忙,回到神圣而平常的生活,回归天人生活。

也是因为“礼”,我们在西昆结下了许多善缘,让我们的心联结一处,不尽感恩。转身在孔子像前行礼,心中默默承诺:我(们)也要承接下这份礼乐的精神,做个中国人。● 初,是至纯至善之心,源头清,才可有所成。●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无止境)。● 制度的完善不能解决问题,重点在人;人好了,再不完善的制度也能过上好生活。● 在苦难的土地上,我们坚守初心,转化苦难,这是中国人。

● 新时代,是要有着后继千年之心胸去工作的。


■ 05

今日是孔子诞辰,六点半开始了家祭。当肃立于家庙前时,那股精神似乎就起来了。就位观礼,我们没什么重要工作,但行三拜九叩礼的时候,却也十分感动。这样一位通天达地的圣人,他是我们的祖先——文化精神的共祖,这是中国人的信仰。敬天法祖,顿时就体会到那个根了,就像回家了一样。落叶总要归根的,不然一辈子随风飘摇,不得安生。

公祭时用了鼓乐,瞬间就坦荡了,相信孔子听了一定会高兴的吧!

下午非常有幸听到了谢茂松教授的报告。资料上的名字走进了现实,很欣喜。

从孔子讲到毛泽东。教授讲《论语》,《论语》是经学的系统,经者,常也,即常道。把生命放进《论语》,它才能是活的、有用的。学而时习之,为己之学,去接那个天命而去生发,极高明而道中庸,当用一辈子去证悟。又讲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在中国根深叶茂,是因为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以人为本,照顾弱小,关注所有民众,而不是西方文化只尊重强者。“第二个结合”,从毛主席那儿就开始了。

孔子与毛泽东都经历着有“难”的时代,而他们却“有难无困”,造就了如今的中国。中国面临了那么多最危险的时候,却也走到今天,因为有祂在,有人在。这一个“信”字贯穿下来,无比有力量。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前途光明。

听完讲座,心中也是十分的惭愧,自己还是太肤浅了。教授讲要养无所用之心,方可成就在少年时期,容易心浮气躁,更应潜龙勿用,不失那个至真至善至美之心,更加努力!


■ 06

今日孔子诞辰,祭孔典礼很顺利地完成,在西昆这个圣地,接续文脉,接续祖气。

在这殊胜的日子,很荣幸地听到了谢教授的讲座,很感恩。谢教授讲的很全面、通透。士以天下为己任,不求功名,但求能真正的在百年大变局中,为这个天下做点事。这是士的精神啊,也是我们青年人为学的方向。谢教授从三个主题进行了阐述:孔夫子、毛泽东和新时代。从古贯通至今,并且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刚开始时,教授就从《论语》入手,说《论语》是为己之学,安身立命之道。《论语》的特性就是从每个人出发,让人们知道“圣人可学也”,极高明而道中庸。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没有道理的。第一篇《为学》,第二篇就是《为政》。最高明的修行就是为政,深深地入世。中国文化不是光说说的,志于众生的利益,平天下是每个中国读书人的责任。所以说,现在中国的主轴也是政治,不仅是在官场上“厮杀”,还要“不失其正”。中国真正的“精英”是官员,而不是大学里的教授。

接下去又讲到毛泽东。让我们清晰地认识了毛主席这个人,他是了解西方的“现代化”的,加上他的学识,眼界够大,所以“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都是基于“第一个结合”啊。把旧社会完全地清扫,才可开千年新局,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现代化国家。而“革命”是中国自古的传统,共产党革命的成功是因为抓到了那个“一”——“为人民服务”,这里面有大乘佛法的精神。千手观音就是如此。

经过道安法师的佛教中国化,其实还有历代的文化交融,这个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又面临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今日认识到了何为“社会主义”。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产主义”,社会主义只能将资本“正用”,可能是少数人掌握着大多数财富,但他们影响不到政治。所以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高度契合,都基于平等心。八万四千法门,中国就是“菩萨地”。

面对百年大变局,有几个点要清晰的认识:一是中国的文化为何流传千年?二是什么是中国传统?三是要了解现在在发生什么。中国的文脉正是一代代读书人(士人)的坚守。中国社会是“德行”社会,天行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地人一体,天地之道恒久不已。我们只是配合。而传统,一定是活的传统。逝者如斯夫,百世可知也,孔子是自信的。

面对东升西降的世界局势,中国的复兴(回到历史上的“位”),必然影响美国的霸权利益。没有霸权了,美国就将瓦解。虽然现在面对着美国的封锁,有重重困难,但我们要看到希望,就如同谢教授这样的人。我们首先在意识上不能被打败,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投身历史洪流。● 中国的传统必须经过革命之火的淬炼,才能独立;在苦难的土地上,抵抗西方的冲击,化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

● 14亿人,不少你一个,但你努力,就多了一个“中国人”。


■ 07

今日十八。回首这十八年,看见“我”这个生命从天真烂漫、迷茫,一步步往成人的方向,有些不可思议。感叹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我”,不知不觉已变化了这么多。

今天谢茂松教授的报告,把我的视野拉宽了。去了解事物现象缘由产生的“必然性”。从孔子到毛泽东,再至今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作结合,化为“一”,这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对“社会主义”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谓社会主义,并不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而是以社会之根本优先,善于运用资本主义,为其加一个规训“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孔子、毛所经历的动荡时代,何尝不有所相同的艰难呢?“中国”却始终不绝如缕。如今这个错综复杂的时代,回顾往圣,追忆先祖,你我都为历史中人,如滴水入海,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天在家祭面对孔子跪拜,有份联结。不尽感受这份“大”,如习先生所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天行健,地势坤,谓天人合也!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归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 08

今天祭孔,早晨六点开始家祭,一声“迎神”,送来了崇高的敬畏心。三跪九叩,每一叩都是一次朝拜。

下午非常有幸见到谢茂松教授,听了他的演讲,真的是无比精彩。虽然谢教授以前从未给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上过课,但在下午的课堂中,却没有一点隔阂。两个多小时听下来,没有一丝疲倦。谢教授讲课非常平实,但字字珠玑,和平日我们所得所闻都是一个东西。用林明进老师的话讲,谢教授“通古达今,鉴往知来,是一位集谦卑、博学、务实于一体的大智者”。的确,谢教授是国家顶尖的智者。真正的居高位者,应把“在亲民”同时当成自己的“任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居庙堂之上忧其民,是以为天下士。

中国的文化与政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但有别于西方的政教合一。政治,众人之事也,使众心归正。传统语境中讲“学仕一体”,有学问,有能力,那么为祖国高层效力是顺理成章的,只是尽自己的本分。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出力,是当时大学者的目标,因而称之“博”“士”。

还有一点非常有感触,教授谈要“养无所用之心”,与周公制礼作乐用的是同一个心,无用之用乃大用。回到无目的的心的那个源头,点滴养德。山水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善养无所用之心,回归自然。源头既清,波澜自阔。

谢教授演讲结束后,意犹未尽,久久回荡。正如黄老师所总结,往者屈也,来者信也。生命是有无限大的光辉,历史的长河永无止境,作为传递薪火的一份子,有无比的责任,学不可以已!“中国是有人的!”老师们都这样感叹,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已有了迹象,冒出了春芽。

同人于野!

● 传统不是守旧的传统,而是如流水般活着的传统。川流不息。

● “公门之中好修行”,世间才是最大的炼丹炉,时时磨砺。

孔氏家庙


# 雷蒙老师学习随笔选摘 #

晚餐后在村里喝了几杯酒,后回到学校与张校长道别。微醺后坐下来,回味谢教授下午的专题报告,从下午到晚间,余威久久不息。

把下午的学习当做一幅字来读,通天达地的法音激彻,或海天直降电光,雷鸣滚滚不息。早就在传统语境的“高格调”里沾沾自喜习惯了,但是今天的报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谢教授讲起来不带一丝官腔朽调,贴着今日中国的政治与长久的历史和未来,开阖不离圣学,没有骄傲与含糊,唯有就是如此!今天感受到自己功夫的粗疏,真是扎扎实实的井底之蛙。

谢教授是身居政府智库的“当代”读书人,庙堂之上的隐士。他切实地让我们感受到,我们这个大国的政治核心有着怎样的头脑、胆识、智慧和魄力。他说,我们今天的政治、文化变革,将为中国未来一千年的走向酝酿基质、奠定基础。我们的政府高层,带着清晰的历史自觉,走得很扎实

今日是孔子诞辰,西昆村举行祭孔典礼。今天下午的讲座则更是一场接续孔子、周公精神的宏大祭祀。历史、政治、文脉、民生,背后是波澜壮阔的、明澈的智慧之海。

前几日的日志里黄老师提到,未来如果访得明师,可邀请来主持“冀州经学中心”,即新时代的文庙。如果未来谢教授能在百忙之中指导经学中心,让更多普通人家的孩子,得“帝王之师”的点拨,那是何等气象。在德成学校两周的学习即将结束。我们有幸参与德成学校办学15周年的庆典。今晚张腾万校长还是与往常一样,坐在长桌后与来来往往的客人喝茶谈话。谢教授下午讲:一滴水入海,功德与整个大海一样广大。

德成学礼之行告一段落,无限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