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日志 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
文字及整理 | 中霖

《论语》中有多处提到“士”,最著名的是曾子的那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受过理想主义教育熏陶的人,大概一听到这句话,就会备受鼓舞,血脉偾张。
但今天读到孔子回应子路的另一句话,感觉更为亲切: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相切磋相互勉励,和睦共处,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相互切磋共勉,兄弟之间和睦共处。”


当前,政府开始大力号召弘扬传统文化,如何做?要有足够的清醒。
有些地方搞祭祀大典,形式大于内容,孔子若看见,大概会批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有些地方推广传统文化,目的是拉动经济,大概也容易越做越偏差。而唯有以“学习”为核心,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才会不亦悦乎。

《说文解字》里,对“士”的解读为:“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意思是做事能善始善终者。现代社会,民智大开,有能力的人很多,但能善终者少之又少。这是因为现代主流教育主要是“外求”,不断做加法,追求越高越快越强,忽略了“内求”和损益之道。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的这句话仍然是很重要的提醒。
昨天下午,与张腾万校长、王韦华院长讨论“德成书院”的教学时,也谈到“内明”与“外明”的关系。严格来讲,学佛,就是内明之学,内圣之学。此外,古印度将世间的学问分为“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和“因明”。内明为本,外明为末。如华夏之学,内圣为本,外王为末,
但得本,不愁末。故民间学习和推动传统文化,不可本末倒置。若急功近利,追求一时的热闹、风光,大概都不得善终。唯有从圆满(一体之仁也)出发,以空应物,随缘而生,能进能退,方可长可久。


近日,有几件事情眉目有点清晰了,“冀州董子文化节”(每年清明节后一周,冀州)、“德成孔子文化节”(每年孔子诞辰之前一周,西昆)、“道安礼乐文化节”(每年冬至节-腊八节,冀州),各有侧重,但核心都是“学习”,有朋至远方来,切切偲偲,怡怡如也。董子距离我们时代久远了,学习董子,重点学习什么呢?
董子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确定了孔子之教在道统、政统、学统的核心地位。时代有兴衰,朝代有更迭,治乱存亡之间,“对孔子的重视与否”,可视为晴雨表。
故“董子文化节”侧重“士的文化”,不必劳民伤财造董子的塑像(中国的道统从来不鼓励偶像崇拜),而更多是鼓舞士气——可请秦腔剧团、豫剧剧团、河北梆子剧团,每晚在广场上演与先秦、两汉有关经典剧目,如《反冀州》《文王哭狱》《赵氏孤儿》《和氏璧》《荆轲刺秦》等,突出汉人阳刚之精神和燕赵之士的慷慨大义。同时,也可安排相关的课程,文武兼修,经史同参,同时紧密围绕《二十大报告》中的“第二个结合”,组织高水平的“冀州论坛”。


与“士文化”对应的,每年冬天的“道安礼乐文化节”,则突出传统民俗文化。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此乃道安天下呈现出来的风貌。
而配合“西昆祭孔”的“德成孔子文化节”,则追根溯源,直探根本。经由儒释道信仰,回到孔子及孔子之前的王道传统。
此刻,重温一遍《礼运大同篇》,或又能体会出新意:



今日的祭孔典礼包括 家祭、公祭、汇演 三个部分,
上文配图为「家祭」现场,
附录配图为「公祭」和汇演现场
▼
附录:西昆村书记孔永辉先生在祭孔大典上的致辞

发言人 | 孔永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老师:
大家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相聚在“江南孔裔第一村”——西昆村,迎来西昆村“传承至圣文脉,助力文旅西昆”主题活动暨纪念孔子诞辰2574周年祭孔大典活动,追思纪念我们共同的文化祖先——圣人孔子。
在此,我谨代表西昆村党支部、村委会,向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西昆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孔子不仅是孔家人的祖先,他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这个“集大成”就是自伏羲以来的华夏文明,自尧舜禹文武周公以来的王道政治的道统、政统、学统的集中体现。我们今天纪念孔子,学习孔子,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习总书记指出,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二十大报告》的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把“西昆祭孔”做成中国民间祭孔的第一品牌,争取明年在德成书院等文化教育机构的支持下,举办高水平的“德成孔子文化节”,吸引全国各地朋友的参与,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工作顺利、身体安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 end –